法学研究

  • “期于无刑”理念的阐释及当代刑法启示

    姜晓敏;张立尧;

    “期于无刑”一词旨在诠释刑罚的作用、能否不用以及如何不用的问题,其终极目标在于消弭犯罪进而达到“去刑”的理想状态。儒法二家分别通过“以德”和“以刑”阐释了对于“去刑”的理解,但均存在各自的理论缺陷和时代局限,秦代的“重刑主义”更是陷入了“罚治”的误区。“期于无刑”的嬗变过程实际上证明了“去刑”注定只能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但其发展过程中所汲取的儒法思想元素,仍能为当前刑事立法和司法活动中的积极刑法观和轻罪治理问题提供镜鉴,其关键在于如何避免走入“专任刑罚”和片面适用重刑的误区。

    2025年04期 v.33;No.135 5-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1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 跨境电信网络诈骗“非数额认定”条款的价值构造

    郑林贝;

    2024年“两高一部”关于跨境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意见第7条,在犯罪数额难以查证的情形下就认定诈骗罪的“其他严重情节”确立了两个要件:一是时间或次数要件,二是“但书”要件。该规定以法律拟制的方式改变诈骗罪着手的界定和证明要求,体现其社会保护的价值立场。我国以社会保护为核心的法律文化,要求刑法的价值中体现社会秩序的优先性,同时秉持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宗旨。《意见》第7条遵循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客观实际与规律性特征,并通过“但书”要件的规范适用,在强化犯罪打击效能的同时兼顾人权保障的刑法价值,达成社会保护与人权保障的平衡统一。

    2025年04期 v.33;No.135 14-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4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犯罪与对策研究

  • 公安机关办理网络暴力案件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陈永峰;徐瑞隆;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肉搜索、网络侮辱与诽谤、网络寻衅滋事等网络暴力行为对社会秩序和公民合法权益造成负面影响,同时也对公安机关维护社会稳定、打击违法犯罪的职能提出挑战。为提高公安机关办理网络暴力案件的效率,解决办理网络暴力案件中主体处罚范围与责任划分不明确、治理网络暴力时平衡公民言论自由保障等问题,应对网络暴力主体进行类型化区分,在立法层面加强法律的解释完善,强化公安机关与其他部门的协作与配合,以构建科学合理的网络暴力治理机制。

    2025年04期 v.33;No.135 22-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1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黑恶势力犯罪成因与治理的实证研究

    黄婷;

    影响黑恶势力犯罪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内部主体特征和外部环境条件两个方面:内部主体特征包括犯罪主体的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前科经历等,且多以逐利为目的;外部环境条件则包括市场监管不到位、基层政权软弱涣散、以宗族势力和民间组织为依托、以“保护伞”为后盾,以及犯罪主体间的特殊社会联系。基于上述成因,应从内外两方面着手进行综合治理:首先,从主体内部抑制黑恶势力的生成,包括从一般预防的角度降低形成可能性,以及从特殊预防的角度切断再犯可能性;其次,从外部环境消除黑恶势力滋生的条件,具体包括加强市场监管、完善基层政权建设、彻底查处“保护伞”,以及改进刑罚执行制度。

    2025年04期 v.33;No.135 3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8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网络犯罪治理的情境化预防路径

    王梦佳;刘涛;

    在网络犯罪不断嬗变的趋势下,需探索更加系统、高效的犯罪治理路径。文章将情境犯罪预防理论引入网络犯罪治理领域,通过分析网络犯罪机会的情境演变机理,进而审视情境犯罪预防理论在网络犯罪治理领域的优势,从控制诱发情境和强化规制情境两个阶段的预防提出网络犯罪治理路径,为维护网络空间安全提供理论建设思路。

    2025年04期 v.33;No.135 4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5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社会治理研究

  • 校园欺凌协同治理的困境与路径:基于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探索

    孙蓓;

    校园欺凌严重威胁青少年身心健康,构建区域协同治理共同体是破解治理难题的关键路径。当前,校园欺凌区域协同治理面临主体协同性不足、机制运行不畅和资源供给短缺等现实困境,各部门职责划分模糊、信息共享不足、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制约治理效能。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核心和灵魂是以人民为中心,为校园欺凌区域协同治理共同体构建提供理论指引与实践范式。其内在逻辑在于通过整合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多元力量,实现矛盾纠纷前端化解与系统治理。基于此,从构建多元治理组织框架、完善协同运行机制、强化保障体系三方面提出实践路径,旨在提升校园欺凌区域治理的精准性与有效性,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2025年04期 v.33;No.135 50-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0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先秦社会治理转型的内在逻辑与历史影响

    高延飞;

    先秦是中国社会治理模式的关键塑形期,经历了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法礼制向以地缘为基础的官僚制度的深刻转变。土地私有化瓦解了井田制的经济基础,功绩取向的人才选拔重构了治理主体,郡县制的推行实现了中央集权整合,“法治体系”的建立规范了社会秩序,实用理性思想为制度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撑。经济基础变动引发治理主体重构,进而推动制度体系创新,最终导向思想观念转变。这种系统性转型通过经济基础变革推动上层建筑调整,借助制度创新应对社会流动性挑战,运用思想解放引领治理实践突破,不仅有效应对了“礼崩乐坏”的危机,而且塑造了中国传统社会治理文明的基本特质,奠定了秦汉以后“大一统”社会治理格局的制度基础。

    2025年04期 v.33;No.135 58-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8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及治理对策研究

    许阁阁;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现象日益突出,特别是低龄未成年人犯罪事件频发,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统计数据表明,仅2020至2023年短短四年时间,全国法院共判处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罪犯总数已超13.2万。这一屡禁不止的现象,反映出现有未成年人犯罪治理体系明显滞后,已无法适应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的新趋势。文章分析未成年人犯罪个人、社会及法律方面的成因,提出通过加强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健全人格;重视社会性风险纾解作用,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完善法律治理体系,守好法治最后一道防线等手段,实现新形势下未成年人犯罪的有效治理。

    2025年04期 v.33;No.135 65-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6K]
    [下载次数:2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警务机制研究

  • 电子数据调取中当事人知情权保障研究

    高嫦卿;

    当前数字经济时代,电子数据承载着大量的个人信息,电子数据调取成为侦查机关快速侦破案件的有力武器。目前实践中,电子数据调取的实施对公民个人信息处理知情权构成一定风险。对此,应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在明确个人信息分级的基础上完善有关规定,建立外部审批机制与分级知情同意制度作为调取程序启动的前置条件;明确取证对象优先级,以信息主体为第一选择并为紧急情况预留空间;在平等保障知情权的基础上,结合角色定位有所侧重;建立调取的内外部监督机制,拓宽当事人救济途径。从多角度入手,以期为数字侦查中的当事人知情权保障提供参考。

    2025年04期 v.33;No.135 73-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1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山西警察总体幸福感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魏宇翔;

    以山西省警察为研究对象,探讨他们的总体幸福感现状及影响因素,采用中文版压力知觉量表、心理资本量表、中文版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总体幸福感量表对2432名警察进行测查,探讨压力知觉与总体幸福感的关系及二者之间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山西省大部分警察总体幸福感水平为较高或高;警察的身份、文化程度、年龄和警种对其产生影响;警察的压力知觉、心理资本和睡眠质量均对其总体幸福感产生影响,压力知觉不仅能直接影响总体幸福感,还可以通过心理资本和睡眠质量的中介机制以及二者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预测总体幸福感。

    2025年04期 v.33;No.135 8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3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大数据时代预测型侦查与个人信息保护的冲突和弥合——以数据收集为切入点

    江荔;

    大数据时代在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下悄然来临,刑事侦查领域也发生着深刻变革。预测型侦查作为一种新型犯罪侦查模式正在改变着传统的侦查理念和方法,通过海量数据分析可在前端识别犯罪线索并预防危害结果发生,实现国家安全治理的目标。然而大数据时代全景式监控下预测型侦查所实施的大规模数据收集与处理行为,不可避免地触及了公民个人信息保护这一敏感而复杂的议题。据此,在比例原则的指导下,完善个人信息权利保障制度,构建基于个人信息分级分类的层级化处理规则是弥合预测型侦查与个人信息保护冲突,实现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平衡的可行之策。

    2025年04期 v.33;No.135 88-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1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公安技术研究

  • 基于案件语料库的电诈语音采集范本设计

    王雨卉;王虹;

    近年来,声纹技术在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等新型涉网案件中展现出巨大潜力,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难题。声纹自动识别的准确率不高,这直接影响到侦查效率,同时,由于缺乏充分的可比对特征,语音同一认定分析也难以开展。在构建案件语料库的基础上,运用统计分析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3类典型的高发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作案话术文本进行量化分析,能为采集范本设计提供客观、科学的数据支撑,从而提高声纹自动识别的准确率,同时也为法庭科学中语音同一认定提供足够数量的可供比对的音段。通过该研究,总结提炼一套可行的电诈语音采集范本设计方案,旨在为不同类型、地域以及用途的采集范本设计提供有益参考。

    2025年04期 v.33;No.135 98-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0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人体皮肤上潜在手印显现方法的研究进展综述

    陈轼钰;陈振华;张晓梅;

    人体皮肤是现场遗留作案人手印的重点部位,是最难进行手印显现的客体之一。研究适合人体皮肤表面潜在手印的显现方法,对于手印检验、侦查破案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国内外现有的人体皮肤潜在手印显现与转印技术进行系统梳理与分类,分析和比较粉末刷显法、碘熏显现法、转印显现法、“502”胶熏显法、RTX显现法等显现方法的原理、适用范围及效果,同时对未来人体皮肤上潜在手印显现方法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旨在为现场人体皮肤潜在手印的发现与提取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2025年04期 v.33;No.135 107-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8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公安教育与实践

  • 数字时代治安学课程“五维协同”教学模式构建

    王健;

    在数字化飞速发展的时代,新兴技术重塑治安治理格局,给治安学课程教学带来全新挑战。当前,课程体系存在技术融合滞后、教学模式单一、实践机制薄弱等结构性矛盾,严重制约复合型警务人才培养。为此,基于建构主义和协同理论,提出包含知识、能力、素养、实践、创新五个维度的治安学课程教学模式,并从优化体系架构、采用多元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建设优质师资队伍、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五个方面构建优化策略,旨在全面提升治安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公安工作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持。

    2025年04期 v.33;No.135 115-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7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公安英模精神融入公安院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现实问题与优化路径

    范妮妮;

    公安英模精神是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在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人民利益过程中展现出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精神,是公安院校开展思政课教学的鲜活素材。将公安英模精神融入公安院校思政课,能够实现强化思想政治引领,筑牢忠诚警魂的思想根基;培育职业素养,建构责任担当的能力体系;传承精神价值,增强职业认同的文化自觉等目标。当前,公安英模精神融入公安院校思政课面临教学内容与课程融合度低、教学方法传统单一、教学评价机制不完善等现实问题,需通过优化教学内容,讲“清”公安英模精神;创新教学方法,讲“活”公安英模精神;完善教学评价,讲“好”公安英模精神等路径将公安英模精神全方位融入公安院校思政课。

    2025年04期 v.33;No.135 12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2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山西警察学院学报》约稿启事

    <正>《山西警察学院学报》是山西省公安厅主管、山西警察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公安学术理论期刊,创刊于1993年。我刊现为山西省一级期刊,并被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中国社会科学期刊精品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同时荣获中国学术期刊〈CAJ-CD〉执行优秀期刊称号。我刊始终致力于营造浓厚公安理论研究氛围,坚定立足公安实战前沿,为山西省公安类科研与教学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指引和有力的支撑。

    2025年04期 v.33;No.135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下载本期数据